电话
电邮
时间

第一讲  中医阴阳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侯宝林、郭全宝相声《阴阳五行》,讽刺阴阳五行非科学、迷信的一方面,特别是微观阴阳五行突出强调枝节末点,往往走入迷信的死胡同,这个相声讽刺阴阳五行也走向另一个极端。然而,传统文化阴阳五行却是一个科学体系,创始于距今20000年前三皇之首伏羲氏,距今10000年前炎帝神农氏、距今5000年前黄帝轩辕氏继承和发展,传统阴阳五行成为具有朴素唯物辩证观的宇宙论,中医认为宇宙起源于气,一气划分阴阳,相当于道家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医再把阴阳与两仪对应,四象与四季对应,人体阴阳五行变化与《易经》卦象对应。

中医药起源于伏羲氏,传说伏羲区分阴阳、男阳女阴、“制九针”,运用砭石刮痧推拿,为民解除痛苦;中药发展于炎帝神农氏,传说“尝百草”,为民治病,药食同源;黄帝、岐伯成为中医药集大成者,中医划时代人物,《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奠基的经典,虽然成书较晚(战国秦汉),但是,源头却在黄帝时代。历代中医源远流长,惠泽中华民族。

毛泽东说:中华民族成为世界第一大民族、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有赖于中医药为全民提供健康保障。

中医阴阳五行既是对传统阴阳五行理论体系的应用,也是对这个体系的科学证明。宇宙一气分阴阳,阴阳就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毛泽东最善于运用一分为二,一分为二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传承伏羲阴阳宇宙观,并据此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医药以阴阳学说为基础,五脏、六腑配五行-金、火、木、土、水,五脏六腑与十二正经为一体系,奇经八脉沟通大脑与男女生殖系统等,运用阴阳五行生、克、乘、侮解释疾病传变和指导临床治疗,中医诊治八纲辨证充分发展了中国的辩证法。

古人说:中医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中医最精要在于辩证施治。

中医理疗绿色疗法,原本内病外治,主要运用砭、针、灸、药等方法。

砭,刮痧推拿相结合(刮痧、推拿,新石器时代出现火罐);针,针刺穴位;灸,热疗(原来采用多种原料)后来定型为艾绒及制品艾灸;药,一般分为植物、动物、矿物药,体内脏腑必须用药。后来宫廷等医疗贵族化,以把脉加中医处方药为主流;砭、针、灸则广泛流行于民间。

 

一、阴阳——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者,一分为二。”

阴阳五行,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讲究人与自然和谐。

精、精气,人体精微物质与气相结合。中医认为: 精是人体本原,先天元气,受于父母,即现代医学所谓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言:“生之来,谓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气,运行在人体内极其精微的物质,电磁波、红外线,或附加气体。一般分成:1、人身之气;2、元气、宗气、营气(营养)、卫气(免疫防御);3、脏腑经络之气(脏腑各不相同),本脏腑、经络之气,各脏腑经络自成体系,是全身之气一部分,所含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各不相同。

A, 元气,肾藏先天之精化生为气,根于命门,通过三焦经流通全身,元气推动和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生殖机能,推动、调控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元气含元阴、元阳,一身阴阳之根,脏腑阴阳之本;

B,宗气,脾胃水谷之气与肺呼吸清气结合成宗气具有资先天、行呼吸、行气血的功能;

C,营气,运行于血管之内,营养血脉,属于阴,化生血液,流通血液营养全身;

D,卫气,运行于血管之外,属于阳,保护人体免遭外邪入侵,温养全身,调控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稳定。

费伦教授认为人体之气,可能就是太赫兹,一种波长0、03-3mm波段远红外光。

气血——人体内两大类基本物质,阴阳化生阳气、阴血,血为气之母,可养气、载气;气为血之帅,可生血、行血、摄血。

血,血液在脉中循行全身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水谷之精化血,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心、肺协助造血,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精、气、血、津液、神为一整体。

 

传统文化具体区分的几组阴阳:

  • (一)、天阳地阴(恒星照耀的宇宙为阳,地球为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男阳女阴,人体胸腹为阴、后背为阳等。

 

  • (二)、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具有阴阳属性,在海洋、河流生活期间,凡是被太阳照到的部位、经络为阳;凡是浸泡在水中部位属于阴。

 

 

 

 

(三)、农业社会绝大多数是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太阳照的后背是阳,胸腹朝黄土地属于阴。

1、天为阳、地为阴,简单说恒星发光物质为阳,行星、卫星等接受阳光的物体属于阴。

 

  • 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太阳赋予植物、动物雄性属性,月亮赋予雌性属性。

 

3、男人为阳,女人为阴。男人具有太阳的属性 ,女人具有月亮的属性。

4、人体后背为阳,前胸腹为阴,为传统文化阴阳学说提供铁证,并使之成为科学。

 

 

 

 

 

 

二、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脏、六腑被赋予五行的属性:

肺-金,心-火,(心包-火),肝-木,脾-土,肾-水;

大肠-金小肠-火(三焦-火)胆-木,胃-土,膀胱-水。

心脏有两条经络: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其中心包经对应三焦经(三焦经可能属于胰脏)。

脏腑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阴阳表里关系。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寒、热,虚、实也与脏腑密切相关。

奇恒之府,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既有脏的功能,又有腑的功能。

脑、骨髓、骨、脉、(胆)、女子胞属于奇恒之府。脑为骨髓之海,子宫(前列腺)发源督脉、任脉、冲脉。

五行相生肾水-肝木-心火-脾土-肺金;五行相克肺金-肝木-脾土-肾水-心火;五行制化,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

五行胜复,一行胜气(太过或不及),引起不胜复气。有胜则复,比如肺金克肝木,肝木是心火之母,心火为子克制肺金,也叫“子复母仇。”五行之间重新获得协调和稳定。

五行相克,正常情况下五脏之间制约关系,表示生理现象;

五行相乘,其中一行对所胜过度制约或克制,一种五行之间异常制约现象,相乘表示病理发生变化;

五行相侮,一行对其所不胜的行反向制约或克制。也分太过,或不及。太过,如“木反侮金”、“木亢侮金”;如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不及,反相制约,如“木虚土侮”等。

相乘原因:某脏腑太过或不及,太过相侮“木旺乘土”;不及相乘,如“土虚木乘”。

 

 

 

 

 

三、人体经络系统

 

中医所说的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社会生活中的计算机互联网、高速公路网。经是人体60多万亿细胞的大通道,络是乡村小路。经络是气血灌注脏腑组织形体官窍的通道,联系脏腑与组织器官的桥梁和纽带,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具有沟通联系、感应传导及运输、调节等基本生理功能。在自然界,植物、动物都具有经络系统,其中哺乳类动物与人类一样躯体四肢也区分阴阳。

 

 

 

 

 

《黄帝内经·灵枢》说: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

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功之所止也。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不可不通。

 

  • 1、十二正经:

一组,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二组,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三组,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四组,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五组,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六组,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手三阳经头面-手三阴经胸-足三阳经头-足三阴经腹部。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一组:早晨3:00 肺经中府穴-少商到食指端商阳-手阳明大肠经;

二组:上午7:00鼻翼旁迎香穴足阳明胃经-足大趾端隐白-足太阴脾经;

三组:上午11:00心脏附近手少阴心经-少冲、少泽手太阳小肠经;

四组:15:00目内眦睛明-足太阳膀胱经-至阴涌泉足少阴肾经;

五组:19:00胸中天池-手厥阴心包经-关冲手少阳三焦经;

六组:目外眦丝竹空-瞳子髎足少阳胆经-大敦足厥阴肝经——期门再入肺经。

 

2、奇经八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属于五脏六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经络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功能有二: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联系;2、调节十二经气血盈亏。

 

3、十二正经等经络穴位分类:

1、五输穴:井、荥、输、经、合;

2、原、络、郄、募,还有下合、背俞、八会、八脉交会、交会穴等。(背、胸腹配合叫俞募配合)。

五输穴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每条阴经5穴,6条阴经30穴;每条阳经6穴,6条阳经36穴。五输穴是子午流注、子母补泻配穴法的基础,脏腑有病选取五输穴配合治疗。

五输穴:A,井穴,十二正经走向体表第一个穴位,用井比喻经气源头,分布在指、趾末端,交通阴阳气血,急救、开窍提神,消炎镇痛等;

B,荥穴,分布在掌指、足趾关节之前,经脉之气逐渐增大,如同小水流,具有退热功效;

C,输穴,分布在掌指、足趾关节之后,经气流量加大加速,止痛、水湿导致的身体沉重等;

D,经穴,分布于前臂、小腿骨,经气像河流一样畅通无阻,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等;

E,合穴,分布于肘膝关节附近,如同河流注入身体海洋,经气合于脏腑,主治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下引上逆之气。

肺 — 太渊 大肠 — 三间心包 — 大陵 ;三焦 — 中渚(音”煮”)心 — 神门 小肠 — 后溪;脾 — 太白 胃 — 陷谷;肝 — 太冲 胆 — (足)临泣;肾 — 太溪 膀胱 — 束骨取穴方法。

 

 

4、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

原穴,正经元气出入总开关,六阴经以输穴为原穴,六阳经单独存在原穴,排在输穴之后;

络穴,如同经络十字路口,人体15络穴,络穴联络表里,络穴主治络脉病,一穴通二脉(表里),络穴治疗脏腑慢性病,“初病在经,久病在络”(浅刺放血);

郄穴,经脉气血汇聚之处,层次较深。16郄穴 1、肺经-孔最、2、胃经-梁丘、3、脾经-地机、4、大肠经-温溜、5、小肠-养老、6、心经-阴郄、7、膀胱-金门、8、肾经-水泉、9、心包-郄门、10、胆-外丘、11、肝-中都、12、三焦-会宗、(13、阴维脉-筑宾,14、阳维脉-阳交;15、阳跷脉-足付阳,16、阴跷脉-交信)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急性发病。

阴经郄穴多治血症,孔最治疗咳血、中都治崩漏、地机治顽固头痛、水泉治足跟痛心胸闷痛、郄门阴郄二穴治心胸疼痛;

阳经郄穴治急性疼痛,外丘治颈项、梁丘-胃脘痛、养老-急性腰扭伤、金门-小儿惊风癫痫耳聋等、会宗-手臂酸麻肋胁、温溜-头痛面舌肿痛疔毒。

背俞,主要指膀胱经的俞穴;背俞穴的临床意义有:1、按压背俞穴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的手段之一。2,背俞穴可单独使用,也可与相应的募穴配合使用,即”俞募配穴“。3、,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内脏病症,也能治疗与内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