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电邮
时间

 

募穴,胸腹部位特定穴位。

 

5、下合穴,六腑之气会和足三阳经相合。

手阳明大肠-上巨虚,

手太阳小肠-下巨虚,

手少阳三焦-委阳;

足阳明胃-足三里,

足太阳膀胱-委中,

足少阳胆-阳陵泉。

 

6、八会穴,脏会章门,脾经募穴;腑会中脘,胃经募穴;气会膻中,心包经募穴;血会膈腧,膀胱经穴;筋会阳陵泉,胆经合穴;脉会太渊,肺经穴;骨会大杼,膀胱经穴;髓会(绝骨-胆经穴)悬钟(悬钟,膀胱经穴)。

 

7、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交会穴位。

这八个穴位既能治疗奇经疾病,又能治疗十二正经疾病。飞腾八法,或灵龟八法。

 

  • (1)、脾经公孙通冲脉,入腹会于关元;
  • (2)、心包经内关通阴维脉,会于胸中;

(3)、小肠经后溪通督脉,交会大椎;

(4)、膀胱经申脉通阳跷脉,交会后背;

(5)、胆经足临泣通带脉,交会季胁;

(6)、三焦经外关通阳维脉,上肩膀交会;

(7)、肺经列缺通任脉,循喉咙;

(8)、肾经照海通阴跷脉,循阴股入腹达胸。

临床应用:第一组、公孙通任脉+内关通阴维脉,治疗心、胃、胸;

第二组、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第三组、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目内眦、颈项、耳、肩;

第四组、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肺系、咽喉、胸隔。治疗腹腔、盆腔疾病。

第一组与第四组,四个阴穴“四阴同施”,治疗内脏疾患、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

第二组与第三组,四个阳穴“四阳同治”,主治头面五官、四肢关节疾病。

 

8、十二经别

从十二正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内部,循行于胸腹、头部的重要支脉。大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循行分布特点:“离、合、出、入”。

离:十二经别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别出;

入:走向脏腑深部,呈现向心性循环;

出:浅出体表,走上头面;

合: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然后一并注入六条阳经。

 

9、子母补泻取穴表(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脏腑:肺大肠 肝胆 肾膀胱 心小肠-心包三焦 脾 胃

母太渊曲池 曲泉侠溪 复溜至阴 少冲后溪中冲中渚 大都解溪

子尺泽二间 行间阳辅 涌泉束骨 神门小海大陵天井 商丘历兑

 

10、十二脏腑俞、募配穴表

募穴   五脏    俞穴       募穴     六腑   俞穴

中府    肺      肺俞       中脘    胃      胃俞

膻中    心包   厥阴俞      日月    胆      胆俞

巨阙    心      心俞       中极    膀胱   膀胱俞

期门   肝     肝俞      天枢   大肠  大肠俞

章门   脾    脾俞      石门    三焦  三焦俞

京门   肾    肾俞      关元   小肠   小肠俞

 

11、十二经原穴络穴

经     原     络      经     原     络

肺    太渊   列缺    大肠   合谷    偏历

太渊络偏历, 合谷络列缺;

心包  大陵   内关    三焦   阳池   外关

大陵络外关, 阳池络内关;

心    神门   通里    小肠   腕骨    支正

神门络支正, 腕骨络通里;

脾    太白   公孙    胃    冲阳     丰隆

太白络丰隆,冲阳络公孙;

肝   太冲   蠡沟     胆    丘墟     光明

太冲络光明,丘墟络蠡沟;

肾   太溪   大钟     膀胱   京骨    飞扬

太溪络飞扬,京骨络大钟。

一络通二经,沟通表里,主客原络配穴,临床单独应用或配合应用。

12,中医所讲的“神”,古人片面认为就是灵魂,人体的意识活动。或说人体生物放电总和。“神”并非大脑单独构成、控制,而是五脏共同组成人体的“神”,在肺为“魄”、在心为“神”、在肝为“魂”、在脾为“意”、在肾为“志”。“肺藏魄”,魄是不受内在意识支配而产生的一种能动作用表现,属于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即无意识活动,魄是先天获得的本能的感觉和动作;“肝藏魂”, 一是指能伴随心神活动而作出较快反应的思维意识活动,魂是后天形成的有意识的精神活动;“脾藏意”, 将从外界获得的知识经过思维取舍,保留下来形成回忆的印象;“肾藏志”,决定将来之行动欲付诸实践者,谓之志,志有专志不移的意思。        

   五脏之元神:肝魂、肺魄、脾意、肾志、心神, 五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所以称五脏为“五神脏”。神志是人的思维意识活动,与大脑生理活动并行大脑与心脏统领和主宰思维、情志等活动。魂、魄、意、志四神以及喜、怒、思、忧、恐五志,均属心神所主。  

 

 

 

 

四、人体穴位

 

  • 一般来说,人体409穴,十四正经361穴,经外奇穴48。其中,108穴遭受外力击打有明显症状,36大穴也叫死穴。费伦教授经络研究课题组在胃经穴位下巨虚之下发现3个穴位,治疗便秘效果明显。本人在中医实践中发现肝经大腿部位涌流穴,与外侧风市穴对应的位置。十四正经409穴,加涌流410、411;费伦教授412、413;414、415;416、417。
  • 经外奇穴:指不归属于十四经,但具有一定名称、固定位置和一定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为奇穴。经外奇穴一般都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其中部分穴位如膏肓俞厥阴俞等,后来还补充到十四经穴中,可见经外奇穴本身又是经穴发展的来源。
  • 经外奇穴分布比较分散,大多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但与经络系统仍有一定关系。有的经外奇穴并不专指某一个部位,而是指一组腧穴,如十宣八邪、八风等。经外奇穴在临床应用上,针对性较强,如四缝治疳积、太阳治目赤等。

经外奇穴48:

1、四神聪,2、当阳,3、印堂,4、鱼腰,5、太阳,6、耳尖,7、球后,8、上迎香,9、内迎香,10、聚泉,11、海泉,12、金津,13、玉液,14、翳明,15、颈百劳,16、子宫,17、定喘,18、夹脊,19、胃脘下俞,20、痞根,21、腰宜,22、下极俞,23、腰眼,24、十七椎,25、腰奇,26、肘尖,27、二白,28、中泉,29、中魁,30、大骨空,31、小骨空,32、腰痛点,33、外劳宫,34、八邪,35、四缝,36、十宣,37、髋骨、38、鹤顶、39、百虫窝、40、内膝眼、41、膝眼,42、胆囊,43、阑尾,44、内踝尖,45、外踝尖,46、八风,47、独阴,48、气端。

36大穴,单记穴位名称,不记双穴。

头面部:1、百会,2、印堂,3、睛明(双穴),4、太阳(双),5、人中,6、耳门(双),7、哑门,8、神庭(双),9、人迎;

躯体:10、膻中,11、乳根(双),12、乳中(双),13、膺窗(双),14、期门(双),15、章门(双),16、神阙,17、气海,18、关元,19、中极,20、太渊(双),21、鸠尾,22、巨阙,23、曲骨;

脊背:24、肩井,25、大椎,26、命门,27、长强,28、肺俞(双),29、厥阴俞(双),30、肾俞(双),31、气海俞(双),32、志室(双),33、海底;

腿足:34、足三里(双),35、三阴交(双),36、涌泉(双)。

 

 

 

48经外奇穴图解:

1、四神聪,《太平圣惠方》定位于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犹如四路神仙各守一方。

【功效】经常按摩四神聪穴,可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增加大脑供血,起到醒神益智、助眠安神、消除疲劳、强健精神的养生功效;同时还有祛除头皮瘙痒、增加毛发生长、减少皮屑脱落等作用。

【小儿脑性瘫痪】
主穴 百会 四神聪 足三里 悬钟
配穴肝肾不足者,配肝俞、肾俞;气血虚弱者,配心俞、脾俞;言语障碍加通里、廉泉、金津、玉液;颈软加天柱;上肢瘫加肩髃、曲池;下肢瘫加环跳、阳陵泉。
方义百会属于督脉,为诸阳之会穴,督脉入络脑,故能调神开窍健脑,四神聪为经外奇穴,有醒脑益智宁神之功;足三里培补后天之本,化生气血,滋养筋骨、脑髓;阳明经多气多血,合谷调理气血,化瘀通络,悬钟为“八会穴”中的髓之会,刺之可通脑益髓,强壮筋骨。

 

 

 

2、当阳,功效:疏风通络,清头明目。

主治病症:1、偏、正头痛神经性头痛眩晕。2、目赤肿痛,鼻炎

刺灸法:向上平刺0.5-0.8寸,可灸。 灸三壮。

配迎香穴、合谷穴治鼻塞。

当阳穴配太阳穴、耳尖穴治急性结膜炎。

 

 

 

 

 

  • 印堂 ,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治疗头痛、头晕、前头痛、目眩、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眼部疾病等    2、治疗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等    3、治疗高血压、失眠、精神乏力等 。

【人体穴位配伍】 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太阳穴治目痛;配迎香穴、合谷穴、风府穴、鱼际穴治鼻塞;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治鼻渊;配太阳穴、风池穴治头痛;配攒竹穴治头重;配丝竹空穴、头维穴治眩晕;配中冲穴、百会穴、大敦穴、合谷穴治中风不省人事;配支沟穴、足三里穴治产后血晕。

艾条悬灸(多用温和灸或雀啄灸)5~10分钟,或隔姜灸3~5壮。

 

 

 

 

 

  • 鱼腰,【标准定位】位于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取穴】正坐位或仰卧位,穴在瞳孔直上,眉毛中。

【功用】镇惊安神,疏风通络。

主治病症

1、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近视,急性结膜炎

2、面神经麻痹,现在也用于治面瘫。三叉神经痛。

另:用指间关节顶压晴明穴印堂穴鱼腰穴。防治眼部疾病(近视、沙眼、青光眼、角膜炎视神经炎)。

治疗方法

刺灸法平刺0.3-0.5寸。

【其它】按揉鱼腰穴可以快速止呃逆。即对于连续打嗝时,可平躺,让他人轻按眉中的鱼腰数分钟,多可使打嗝停止。不过,机制不明。.

 

 

 

 

 

 

 

5、太阳,太阳穴位于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上方的一个穴位。当眉梢和外眼角的中点向后的凹陷处,大约0.5寸。

其左被认为是“太阳”、右为“太阴”。中国武术上最早发现的“死穴”之一,中国医学“经外奇穴”之一。根据中国书籍《少林拳》记载,太阳穴如被人点中,轻则昏迷、重则殒命。

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 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6、耳尖,标准定位】在耳耳廓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坐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功用】清热祛风,解痉止痛。

【主治病症】1、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角膜炎。

2、偏正头痛。

【刺灸法】下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耳尖穴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痛,颜面疗疮,高热,急性结膜炎,目翳,角膜炎,沙眼,麦粒肿,咽喉肿痛等 。 耳尖穴配攒竹穴、风池穴、光明穴、合谷穴、委中穴、关冲穴、印堂穴,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急性结膜炎,目赤肿痛,麦粒肿。

耳尖穴配百会穴、四神聪穴、头临泣穴、听会穴、风池穴、光明穴,治眼病。耳尖穴配太阳穴、合谷穴,治偏头痛。耳尖穴配后溪穴、肝俞穴,治麦粒肿。刺灸法:一般直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直刺0.1~0.2寸,局部疼痛;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针前要严格消毒耳部,以防感染。耳尖穴解析:耳尖为经外奇穴名(ěrjiān EX-HN6)。出《针灸大成》。出《奇效良方》。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有清热祛风,解痉止痛的作用。耳尖的别名:耳涌穴《刺疔捷法》。出处:《针灸大成》:在耳尖上,卷耳取之,尖上是穴。《针灸大成》:治眼生翳膜,用小艾炷灸五壮。《银海精微》:患眼偏正头痛,灸百会一穴,神聪四穴,临泣二穴,听会二穴,耳尖二穴,风池二穴,光明二穴,太阳二穴……《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耳尖……主治沙眼、眼有翳膜。灸五壮。目疾久不愈,眼红肿者可刺血,宜灸七壮,不可多灸。

 

 

 

7、球后,取穴 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功用 清热明目。

【主治病症】视神经为,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表光眼早期白内障,近视。

刺灸法】沿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向视神经孔方向刺0.5-1寸;可

布有面神经分支及颧面神经分支,眶下神经和眶下动、静脉。一切目疾,如视神经萎缩,视神经炎,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动脉或静脉阻塞,中心性视网膜病变,色觉异常,近视,青光眼,早期白内障,玻璃体混浊,内斜视等等。分布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耳后动、静脉的耳后支,耳颞神经耳前支、枕小神经耳后支和面神经耳支等。

 

 

 

  • 上迎香,〖位置〗位于人体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

〖主治疾病〗鼻塞、嗅觉减退、多涕、鼻息肉、萎缩性鼻炎、肥大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出血、鼻部生疮疖、头面疔疮、头痛、感冒、口眼歪斜。慢性鼻炎:配上星穴、印堂穴、合谷穴(《针灸学》)。

配天府、肝俞,治迎风流泪。

 

 

 

9、内迎香 ,位置:在鼻孔内,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界的粘膜处。

  主治:中恶,目热暴痛,卒死,喉闭,鼻疾。

  方例:心血上炎之眼红:内迎香、合谷。

  刺灸法:三棱针刺出血,但素有出血体质的人禁用。不灸。

 

10、聚泉, 经外穴名。出《奇效良方》。在口腔内,当舌背正中缝的中点处。主治哮喘,咳嗽,消渴,舌强,吐舌等。先用消毒纱布裹舌外牵。直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若治哮喘咳嗽,可用隔姜灸。如热嗽,于艾炷中加雄黄末少许;如冷嗽,则加款冬花末,灸毕以茶清连生姜细咀咽下。中医认为,唾为肾之液,属”阴津”,存得一分阴津,则得一分生命。舌心中为”聚泉穴”,唾液在吞咽过程中,刺激该穴,可以清散风热、祛邪开窍。古代养生家们认为咽津”令人躯体光泽,津润力壮,有颜色,让人长生不老”,确实如此,把口中的唾液吞咽下去,可使人长寿健康。

 

 

 

  • 海泉,位于口腔内,当舌下系带中点处。〖类属〗头颈部奇穴(Ex-HN)。

〖取穴方法〗正坐张口,舌转卷向后方,于舌面下,舌系带中点处取穴。

〖注意事项〗本穴禁炙。

〖主治疾病〗舌缓不收、重舌肿胀、喉痹、高热、单乳蛾、呕吐、呃逆、腹泻、腹痛、消渴。

〖配伍应用〗

重舌肿胀:配十宣穴、金津穴、玉液穴(《针灸大全》)。

单乳蛾:配少商穴、合谷穴(《针灸大成》)。

呃逆:配聚泉穴(《奇穴治疗诀》)。

消渴:配脾俞穴、金津穴、玉液穴(《奇穴治疗诀》)。

12、金津,正坐位,张口,在舌系带的静脉处取穴

正坐张口,舌卷向上方固定,于舌面下,舌系带右侧之静脉上取穴。

金津、玉液穴有清泻热邪,生津止渴的作用。金津、玉液穴主治急性扁挑体炎,舌肿痛,口疮,口腔溃疡,舌炎,舌强,舌肿,失语,呕吐,咽炎,喉痹,喉蛾痧,黄疸,急性肠胃炎,腹泻,消渴。金津、玉液穴主治口疮、舌强、舌肿、呕吐、消渴[5]。金津、玉液穴主治重舌肿痛,口疮,喉痹,失语,呕吐,腹泻,消渴;以及舌炎,扁桃体炎等。金津、玉液穴主治重舌肿痛、口疮、喉痹、失语、呕吐、腹泻、黄疸、消渴、口腔溃疡、舌炎、扁桃体炎、急性肠胃炎等。舌病:口疮,舌强不语,舌肿,失语[6]。其他病:呕吐,消渴,喉痹,喉蛾痧,黄疸,腹泻[6]。金津、玉液穴配少商,有清热利咽,消肿解毒的作用,主治急性扁桃体炎。金津、玉液穴配廉泉、风府,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中风舌强语言蹇塞。金津、玉液穴配承浆,有滋阴降火的作用,主治消渴病。

13、玉液,同上12。

14、翳明,  翳明穴属于经外奇穴,翳明穴的准确位置位于项部,翳风穴后1寸处。

【按摩翳明穴位的作用】按摩翳明穴缓解治疗近视、远视、耳鸣头痛失眠病症按摩翳明穴位的功效按摩翳明穴具有明目聪耳、宁心安神的功效。【翳明穴位配伍】 1、翳明穴配球后穴、睛明穴缓解治疗早期白内障。 2、配印堂、内关、三阴交,主治失眠。3、配风池、上睛明、球后,主治视神经萎缩。

 

主治:夜盲,近视,远视,白内障,及内耳性眩晕,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失眠,精神分裂症等操作:直刺0.5-1.0寸;可灸。配伍:翳明穴配球后穴、睛明穴缓解治疗早期白内障;配印堂、内关、三阴交,主治失眠;配风池、上睛明、球后,主治视神经萎缩。

头痛,眩晕,目疾,耳鸣,失眠。近视,远视,雀目,青盲,早期白内障。

翳明,经外穴名。在翳风穴后1寸处。布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后动、静脉分支及颈内动、静脉网(有迷走神经交感干的颈上神经节)。主治夜盲,近视,远视,白内障,及内耳眩晕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失眠,精神分裂症等。直刺1-1.5寸。

 

  • 颈百劳,颈百劳穴位于项部,当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患者正坐位头稍前倾或俯卧位,大椎穴直上2寸,旁开1寸处取穴。作用滋阴清热,养肺止咳,舒筋活络。咳嗽、气喘、哮喘、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肺结核、百日咳、顿咳、颈肌痉挛、项部扭伤不能回顾、落枕、产后周身疼痛、角弓反张、瘰疬。现多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颈项部扭挫伤,神经衰弱等。刺灸法直刺或向内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规范定位〗位于项部,当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取穴〗患者正坐位头稍前倾或俯卧位,大椎穴直上2寸,旁开1寸处取穴。

〖功用〗滋补肺阴,舒筋活络。

〖主治疾病〗1、咳嗽,哮喘,肺结核。 2、颈项强痛,角弓反张。

〖刺灸法〗直刺或向内斜刺0.5-1寸;可灸。

方例:失眠:百劳(双)。

鼻衄:百劳(双)。过敏性鼻炎

三伏天药物贴敷法,初伏贴百劳、肺俞、膏肓俞;中伏贴大椎、风门、脾俞;末伏贴大杼、肺俞、肾俞。

瘰疬联珠疮:颈百劳(灸)、肘尖(灸)、初出核上(先针后灸)。

直刺或斜刺0.5~1寸。可灸。

奇穴。百劳穴首见于宋《针灸资生经》,但无定位;明《针灸大全》云:”即大椎穴”。近代将大椎旁一寸也叫百劳,一名下百劳,与本穴合称为”百劳四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俯伏的姿态,眼点穴位于颈部,在后颈凹处左右约2厘米处。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