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电邮
时间
  • 筋活络。咳嗽、气喘、哮喘、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肺结核、百日咳、顿咳、颈肌痉挛、项部扭伤不能回顾、落枕、产后周身疼痛、角弓反张、瘰疬。现多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颈项部扭挫伤,神经衰弱等。刺灸法直刺或向内斜刺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规范定位〗位于项部,当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取穴〗患者正坐位头稍前倾或俯卧位,大椎穴直上2寸,旁开1寸处取穴。

〖功用〗滋补肺阴,舒筋活络。

〖主治疾病〗1、咳嗽,哮喘,肺结核。 2、颈项强痛,角弓反张。

〖刺灸法〗直刺或向内斜刺0.5-1寸;可灸。

方例:失眠:百劳(双)。

鼻衄:百劳(双)。过敏性鼻炎

三伏天药物贴敷法,初伏贴百劳、肺俞、膏肓俞;中伏贴大椎、风门、脾俞;末伏贴大杼、肺俞、肾俞。

瘰疬联珠疮:颈百劳(灸)、肘尖(灸)、初出核上(先针后灸)。

直刺或斜刺0.5~1寸。可灸。

奇穴。百劳穴首见于宋《针灸资生经》,但无定位;明《针灸大全》云:”即大椎穴”。近代将大椎旁一寸也叫百劳,一名下百劳,与本穴合称为”百劳四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俯伏的姿态,眼点穴位于颈部,在后颈凹处左右约2厘米处。

主治病征

眼点穴的主治病征为:指压此穴,关于医治老花眼、颈部扭筋(落枕)、脑溢血后的恢复都十分有效,此外,临时指压此穴,还可以缓解歇斯底里。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穴道指压法医治颈部扭筋(落枕)、医治老花眼、医治脑溢血后的恢复、医治歇斯底里等。

 

 

 

 

 

16、子宫,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仰卧位,将耻骨联合上缘连与肚脐线5等分,在连线的上1/5与4/5的交点处,旁开4横指处。 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仰卧位,将耻骨联合上缘连与肚脐线5等分,在连线的上1/5与4/5的交点处,旁开4横指处。【子宫穴穴位解剖】腹内、外斜肌中,穴区浅层有髂腹下神经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骼腹股沟神经的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进入腹腔刺及小肠。【温馨提示】针刺子宫穴的方法:子宫穴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感向外生殖器放散(孕妇禁针)艾灸子宫穴的方法:子宫穴艾条灸5-15分钟,子宫穴艾炷灸3-5壮。子宫穴的按摩手法:用双手中指指腹按揉并做环状运动,每次3分钟,每日2次。

 

  • 定喘,俯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5寸处。功用止咳平喘,通宣理肺。主治①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②落枕,肩背痛。刺法:直刺0.5~1寸。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结核、百日咳、颈项部扭挫伤等。配肺俞、中府主治咳喘。

“定”:指安定或平定。“喘”,这里指咳喘、哮喘。定喘穴具有止咳平喘的效果,故名“定喘”。【艾灸方法】:用艾条温和灸治定喘穴,5—10分钟,一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咳嗽、百日咳、肩背痛等

【刮痧方法】:用角刮法刮拭定喘穴,以出痧为度,隔天一次,可以治疗哮喘、支气管炎等

【拔罐方法】:用火罐留罐10—15分钟,隔天一次,可以治疗落枕、颈项部扭挫伤等。

用大拇指指腹推按定喘穴1—3分钟,长期按摩,可以治疗喘哮久咳、肺结核等。

 

 

 

 

 

 

18、夹脊,夹脊穴指背部脊椎两旁的穴位[1]。《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痛也。”《华佗别传》:“又有人病脚躄不能行,……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匀调如引绳也。”即指脊椎旁0.5寸处为穴位[1]。近代诸书多同此说[1]。即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共34穴[1]。亦称华佗穴华佗夹脊佗脊脊旁[1]。亦有以第一颈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1寸为穴者,计48穴(见《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1]

标准定位夹脊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其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2]

取穴患者俯伏或俯卧位,当脊柱棘突间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

其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2]

 功用调节脏腹机能。

主治咳嗽喘息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神志病及一切慢性疾患、中枢类风湿性关节炎[2]

主治范围比较广,其中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可灸。一般斜刺0.5~1.0寸[2] 研究进展据报道,从古代文献中已证实夹脊能治疗相应脏腑的病变。现代研究论为夹脊穴能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故采用该穴治疗与植物神经功能相关的一些病:①治疗血管头痛;②肢端感觉异常症;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致头晕、肢凉、半身麻木多汗等;④中风中经络);⑤红斑性肢痛症;⑥高血压等。收到良好效果。其机理是通过调节植物神经作用,调节了血管功能,改善了血液循环

 

 

 

 

 

 

 

  • 胃脘下俞,中医腧穴,又名胰俞,为奇穴,出自于《备急千金要方》,是治疗消渴的经验效穴;在背部,当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5寸,俯卧或俯伏取之,直刺0.3~0.5寸,或斜向脊柱刺入1~1.5寸;可灸。
  • 胃痛,腹痛,胸胁痛;2、消渴,咽干。直刺3~0.5寸,或斜向脊柱刺入1~1.5寸;可灸。

现代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胃炎、胰腺炎等。

配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治疗消渴病。

胃脘下俞,别名胃下俞、胃管下俞,出自《龙衔素针经》。既然胃脘下俞和胰俞属于一位多穴,且同属于奇穴,我们又何必费尽千辛万苦地去把一个经外奇穴胃脘下俞改称经穴胰俞呢?第一,胃脘下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干线上,把胃脘下俞改称经穴胰俞,填补了14经穴中没有胰腺背俞穴的空白。第三,把胃脘下俞改称经穴胰俞,使胰俞和心、肝、脾、肺、肾的背俞穴一样,清新明快、一目了然,从其名称到治疗功能都更具明确性。

 

 

 

 

 

 

 

 

 

  • 痞根,位于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5寸。痞根穴具有健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

用腹部的肚脐,肚脐这条线水平过来,对应的是第三腰椎棘突下,再往上数一个,那就是第一腰椎棘突下了。

靠髂(qia)嵴(ji)最高点(就是骨盆两侧最上方的骨头),就是人们平时系腰带的地方。一般人要带的地方平对第四腰椎。以此向上一个第三腰椎就死第二胸椎了。

痞,痞块,腹内肿大的器官,如肝肿大、脾肿大,泛称痞块。此穴有治疗肝脾肿大的作用,有如截断痞块根部的作用,故名痞根。此穴出自《医学入门》。从肓门穴分出。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主治病症】1、胃痉挛,胃炎,胃扩张,肝炎,肝脾肿大。2、腰肌劳损,肾下垂。【刺灸法】直刺0.5-1寸;

可灸。

主治】:胃痛胃痉挛反胃胃炎胃扩张肾下垂肝炎肝脾肿大腹中痞块痞块经久不愈腰肌劳损腰痛疝痛咳逆肠炎肾下垂便秘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艾炷炙3~7壮,或艾条炙5~15分钟。
1、子宫逐渐长大,较坚硬,触摸下腹部有肿块,一般无触痛;
2、时感腹痛,月经量多,或带经时间过长,或有带下;
4、腰酸痛,身倦乏力,头晕、心慌、五心烦热;
5、舌淡,脉缓而细弱。
中医认为此病多半是由于情志失调、忧思过度,引起肝脾不和,导致冲任功能紊乱,气血瘀积,或痰湿凝滞郁久而成积。如果病人久病失血,就会气血双亏,出现体虚病实的病症。
三、灸痞根穴治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灸痞根。”
痞根穴解:痞根穴是经外穴。痞,就是痞块的意思,腹内肿大的器官,如肝肿大、脾肿大,都可以叫痞块。这个穴位有治疗肝脾肿大的作用,有如截断痞块根部的作用,故名痞根。针扎或艾灸这个穴位,可以治疗痞块、肝脾肿大、疝痛、腰痛、肠炎、咳逆、胃痉挛、胃炎、胃扩张、肝炎、肝脾肿大、腰肌劳损、肾下垂等病。
寻找痞根穴:痞根穴是经外穴,位置在腰部,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5.5寸(肓门穴外开0.5寸),手在腰部可以摸到。《窦太师秘传》说痞根穴:“背脊中命门穴两旁各四指许。”
艾灸保健法:病人在家用艾灸疗法灸痞根穴的时候,要采用俯卧的姿势。用艾条温和灸,每次10-20分钟。
砭石保健法:可找家人帮助,用砭石点按痞根穴,也可以自用砭石点按,每次点按2-3分钟,每天2次。

 

 

 

  • 腰宜,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俯卧取之。

腰宜,中医腧穴,为奇穴,出自于《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俯卧取之。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痛,妇人血崩,脊柱肌痉挛。直刺1~1.2寸,或向脊柱方向平刺2.5~3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20分钟。 腰部软组织损伤,腰痛,崩漏。功能理气和中。

配殷门,或委中,治急性腰扭伤。

腰部软组织损伤,腰痛,妇人血崩,脊柱肌痉挛。

直刺1~1.2寸,或向脊柱方向平刺2.5~3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20分钟。

配伍应用

1)、配次髎、地机、三阴交;或配大敦,隐白(两穴点刺出血),治崩漏不止。

2)、配肾俞、委中、阿是穴,治腰痛。

3)、配殷门,或委中,治急性腰扭伤。

 

 

 

 

  • 下极俞,取穴方法:患者俯卧位,下極俞穴位置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三腰椎棘突下。

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腰椎棘突下。主治腹痛泄泻腰痛;及膀胱炎肠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治慢性腰痛∶下极俞,大肠俞殷门。2)治遗尿∶下极俞,中极,肾俞三阴交关元。強腰健腎。主治病症:1、腎炎,遺尿,腰肌勞損;2、腹痛,腹瀉。3、腰痛,小便不利,腸疝痛,下肢疼痛。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穴位配伍:配腰眼穴、腎俞穴、委中穴治腰痛。[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脹。可灸3~7壯。下極俞穴(十五椎、下極之俞)解析,極,窮極,最;下極,謂最低下處。背為陽,為經氣輸轉之處,故曰俞。此穴穴在第三腰椎棘突下,腑卧時,哇最低洼處,故名下極俞。

 

 

 

 

 

 

 

 

  • 腰眼,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①腰痛;②月经不调,带下。直刺0.5~1寸。

现代常用于治疗腰肌纤维炎、腰肌劳损、子宫内膜炎等。

患者俯卧位,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穴,在与腰阳关穴相平左右各旁开3.5寸处取穴。

腰痛,腹痛,尿频,遗尿,消渴等。腰眼穴位于腰部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处。中医认为,腰眼穴位于“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之中,为肾脏所在部位。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腰眼处,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用掌搓腰眼和尾闾,不仅可以疏通带脉和强壮腰脊,还能起到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这对于中年男性来说,更为重要。因为中年过后,肾气多不足,但多数人补肾的方法是食补,而忽略了一些按摩手法,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按摩腰腹部也能起到健肾和补肾作用按摩时可采用如下方法:1.揉腰:两手握拳,用拇指掌指关节紧按腰眼,作旋转用力按揉30—50次,以腰酸胀为宜;2.擦腰,两手掌根紧按腰部,用力上下擦动,动作要快速有力,发热为止;3.点揉:双手后背,以中指指腹着力,点按在脊柱的棘突,其余手指着力于中指上下,以辅助点揉发力。双手要尽量后背、上够,凡是手能够及的棘突和棘突下凹陷中的穴位,均应逐一点揉,直至阳关穴下(即第五腰椎棘突),反复30次左右;4.捏拿腰部肌肉,用双手拇指和食指同时捏拿脊柱两侧的骶棘肌。从上向下分别捏拿、提放腰部肌肉,直至骶部。如此自上而下捏拿4次;5.抖动腰部肌肉:两手掌根部按压腰部,快速上下抖动15-20次;6. 叩击腰骶部:双手握空拳,以拳眼用力,有节奏地交替叩击腰骶部,注意由腕部发力,力度轻一点,从上至下,反复叩击15—30次。夏季常搓腰眼,还能防治湿气引起的腰痛,可使局部皮肤里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腰肌耐力。

 

 

  • 十七椎,十七椎穴,中医腧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腰椎棘突下,俯卧取之。

腰骶痛,腰腿痛,下肢瘫痪,崩漏,痛经,月经不调,遗尿,转胞,胎位不正。基本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中医学称第一胸椎为一椎,第五腰椎为十七椎,此穴位在其棘突下,故名十七椎。

十七椎穴首见于唐代《千金翼方》,十七椎穴,属于中医腧穴,类别于经外奇穴。明代《类经图翼》始用此穴名。

十七椎穴的功效与作用

对腰腿痛、痛经、月经不调,以及遗尿和胎位不正等病症,十七椎穴都有很好的缓治作用与功效。

十七椎穴的主治病症

腰骶痛,腰腿痛,下肢瘫痪,崩漏,痛经,月经不调,遗尿,转胞,胎位不正。

十七椎穴的配伍功效

十七椎穴配秩边、关元俞:主治腰骶痛;

十七椎穴配中极穴、关元穴、三阴交穴、中髎穴、天枢穴、归来穴:治产后腹痛。

十七椎穴配关元穴、中极穴、气冲穴、太冲穴、地机穴、血海穴、次髎穴:治痛经。

十七椎穴缓解痛经的按摩手法

痛经是女性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在中医临床中,通过穴位按摩的方法能对痛经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月经周期较准时的女性,可以事先“防患于未然”。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位置。在经前一周左右时间,按摩“三阴交”,对缓解痛经有很好疗效。如果月经已至,则可在经期按摩“十七椎”穴。

寻找此穴时,可以用手压一压,如果有明显的痛感,就是找对了位置。操作时,用拇指指关节加点力度,按揉该穴3—5分钟,感觉有轻微的痛感为度,不能只按,一定还要揉,才能让血脉畅通,疼痛才能缓解。

 

 

25、腰奇,坐位,后正中线上,尾骨尖上约2横指,约在第2、3骶椎棘突之间上方(图②)。

【腰奇穴养生功效】

镇痉止痫,宁神通便。主治便秘;癫痫,癔症;失眠;头痛。

【经穴养疗法】

刺法:向上平刺1.0~2.0寸。

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推拿:点按法、擦法,揉法。

【特别说明】

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可传至头部。

腰,腰部;奇,奇特的。能够强腰健肾、安神定志、止痛通便,对便秘、头痛等症有明显效果。

【主治】癫痫、失眠、头痛、便秘、痔疮。

【针刺】向上平刺1.0~1.5寸。

【配伍】癫痫:腰奇配大椎、间使。

 

坐位,后正中线上,尾骨尖上约2横指,约在第2、3骶椎棘突之间上方(图②)。

镇痉止痫,宁神通便。主治便秘;癫痫,癔症;失眠;头痛。

【经穴养疗法】

刺法:向上平刺1.0~2.0寸。

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推拿:点按法、擦法,揉法。

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可传至头部。

腰,腰部;奇,奇特的。能够强腰健肾、安神定志、止痛通便,对便秘、头痛等症有明显效果。

【主治】癫痫、失眠、头痛、便秘、痔疮。

【针刺】向上平刺1.0~1.5寸。

【配伍】癫痫:腰奇配大椎、间使。

按摩腰奇穴缓解治疗头痛、失眠、腰脊强痛、便秘、坐骨神经痛等。

按摩腰奇穴具有理气通便、调经止痛的功效。

艾灸腰奇穴的方法和功效。

用艾条温和灸腰奇穴3—5分钟,一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头痛、失眠、月经不调等。

腰奇穴的配伍功效

腰奇穴配照海、丰隆,主治癫痫。

腰奇穴配百会:主治头痛。

 

 

 

 

 

  • 肘尖,在肘后部,当尺骨鹰嘴的尖端,三焦经天井穴下1寸处,正坐屈肘取之。肘尖穴在我们的胳膊肘上,屈肘的时候尖端就是肘尖穴,它具有化痰消肿的作用。

主治病症

瘰疬(淋巴结核);痈疽,疔疮,肠痈;霍乱。艾炷灸7~15壮。穴位配伍

肘尖穴配肩尖穴、人迎穴、肩外俞穴、天井穴、骑竹马,治瘰疬沿颈生。

肘尖穴配曲池穴透臂臑,治颈淋巴结结核。

瘰疠:曲池穴透臂臑穴、足三里穴、天突穴、廉泉穴、少海穴、百劳穴(灸)、肘尖穴(灸)、阿是穴(灸)。

项生瘰疠,绕颈起核:天井穴、风池穴、肘尖穴、缺盆穴、十宣穴。

灸肘尖穴歌

肘尖端处是奇穴,男女瘰堪灸也,左患灸右右灸左,并灸风池效更捷。

注:肘尖奇穴灸瘰 ,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如初起时,男先灸左,女先灸右,兼灸风池穴尤效。风池穴在脑后颞穴后,发际陷中。

刺灸法

艾炷灸7~15壮;艾条灸5~10分钟。

肘尖穴的意义

肘尖: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3.骨骼名。肘尖为经外奇穴名(zhǒujiān EX-UEl)。出《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奇效良方》列作奇穴,名肘尖。在肘后部,屈肘,当尺骨鹰嘴的尖端。

穴位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屈两肘,正灸肘头兑骨……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瘥。

《备急灸法》:葛仙翁治霍乱已死,诸般符药不效者,云此法特异,起死回生……急灸两肘尖,各十四炷,炷如绿豆大。

《疮疡经验全书》:治瘰疬已成未成,已溃未溃,以手置肩上,微举起,则肘骨尖自现,是灸处。如患左灸左肘,患右灸右肘,左右俱患,两肘皆灸,以三四十壮为期,更服补剂。一年灸一次,三灸其疮自除。如患三四年不愈者,辰时灸起至酉时方止,三灸即愈,更服益气养荣汤。

 

1)《千金要方》∶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瘥。

2)《奇效良方》∶肘尖两穴,在手肘骨上是穴,屈肘得之。治瘰疬,可灸七壮。

 

 

  • 二白,经外奇穴,元代《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主治病症

痔核,痔漏,痔疮,肛裂下血,脱肛;里急后重;前臂痛;胸胁痛。

治疗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临床应用1)治痔疮∶二白(针刺泻法);大肠俞(挑治法)。2)治脱肛∶二白(针刺);长强(针刺);百会(温灸)。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痔漏之疾亦可针,里急后重最难禁;或痒或痛或下血,二白穴从掌后寻。二白在掌后横纹上四寸,两穴对并,一穴在筋中间,一穴在大筋外。….灸二七壮。泻之,禁灸。

痔漏下血,里急后重,或痒或疼。二白在掌后纵纹上四寸,手厥阴脉两穴相并,一穴在两筋中,一穴在大筋外。针入三分,泻两吸。

 

 

  • 中泉, 取穴方法:中泉穴在腕背侧横纹上,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

“中”,指的是中间的意思。“泉”指的是水始出的地方。本穴位于体表,好像泉水涌出,故名“中泉”。

作用:理气宽胸,调和气血。

主治疾病:胃痛(胃脘疼痛)、吐血、胸闷(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咳嗽、气喘、胃痉挛、心痛、腹中诸气痛、腹胀、中风、脑溢血、掌中热、腕关节炎、前臂诸肌痉挛或麻痹、目翳、癔病、疝气痛。

 

 

 

 

 

 

 

 

  • 中魁穴,位于手中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主治噎膈、呕吐、翻胃、食欲不振、呃逆、鼻衄、牙痛、白癜风。

【取穴方法】握拳,手掌向心。于中指背侧近端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取穴。【刺灸法】艾炷灸3~7壮,或艾炷炙5~15分钟。本穴一般不针。

【作用】理气和中。【主治疾病】噎膈、呕吐、翻胃、食欲不振、呃逆、鼻衄、牙痛、白癜风

【配伍应用】

噎膈:配劳宫穴、少商穴、太白穴、公孙穴、足三里穴、膈俞穴、心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中脘穴、大肠俞穴(《神应经》)。

翻胃:配中脘穴、气海穴、膈俞穴、胃俞穴、支沟穴、足三里穴、照海穴、劳宫穴(《针灸全书》)。

 

 

 

 

 

 

 

  • 大骨空,

国际标准代号】: Ex-UE14

定位】:在拇指背侧指间关节中点处。

主治】:眼痛手内障角膜翳汽鼻出血呕吐腹泻

刺灸法】:可灸

大骨空为经外奇穴名(dàgǔkōng EX-UE5)[1][2]。出《备急灸法》。《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名大骨空,并列作奇穴[1][3]。在拇指背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2]。主治目痛目翳,翳膜内障白内障风眩烂眼等各种眼病,急性胃肠炎呕吐泄泻衄血鼻出血等。

 

 

 

 

 

《备急灸法》:“衄多不止者,握手屈大指,灸骨端上三炷,炷如粟米大。男女同法,右衄灸左,左衄灸右。”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风眩烂眼可怜人,泪出汪汪实苦辛,大小骨空真妙穴,灸之七壮病除根。

大骨空穴主治目痛,目翳,翳膜内障,白内障,风眩烂眼等各种眼病,急性胃肠炎,呕吐,泄泻,衄血,鼻出血等。

大骨空穴主治目痛、目翳、白内障、风眩烂眼、鼻衄、吐泻等[1]

大骨空穴主治目痛,翳膜内障,鼻衄,吐泻等[3]

大骨空穴主治目痛,目翳,风眩,烂眼;呕吐,泄泻,衄血[4]

 

 

  • 小骨空,小骨空,中医奇穴。别名小骨孔,小空骨,出自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在小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屈指取之;一说在手小指背侧远侧指节骨与中指节骨关节之中点处(《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主治目疾,耳聋,喉痛,指痛等。艾炷灸1~3壮。

国际标准代号】: Ex-UE15

定位】:在小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中点处

主治】:眼痛耳聋咽喉痛指关节痛

刺灸法】:可灸。

元代《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定位取穴

在小指背侧,当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微握拳,掌心向下取之。一说在手小指背侧远侧指节骨与中指节骨关节之中点处(《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标准定位】在小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取穴】患者握拳,手掌向心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指背腱膜和小指伸肌腱。分布有尺神经的指背神经。

【功用】明目止痛。

【主治病症】 1、眼病,咽喉炎。 2、掌指关节痛。

【刺灸法】一般不用针刺,可灸。主治病症

目赤肿痛,目翳,烂眩风眼,冷泪长流,喉痛,耳聋,指关节痛。

 

 

 

 

 

 

32、腰痛点, 患者伏掌取穴时,腰痛点穴在手背指,当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2 个穴位。

腰痛点穴位的作用

按摩腰痛点穴缓解治疗急性腰扭伤、手背红肿疼痛、头痛、耳鸣等。

按摩腰痛点穴具有舒经活络、化瘀止痛的功效 。

痛点穴主治腰腿痛,扭伤,急性腰扭伤,手背红肿热痛,小儿急、慢惊风,头痛,耳鸣等。

腰痛点穴主治腰腿痛、扭伤[2]

腰病:急性腰扭伤[3]。单用本穴治疗急性腰扭伤时,活动腰部是治疗的关键[3]

其他病:手背红肿热痛,小儿急、慢惊风,头痛,耳鸣 腰痛点的配伍

腰痛点配肾俞后溪委中,治腰扭挫伤[3]

腰痛点配外关中渚合谷阳池,治手背红肿热痛[3]

 

 

 

 

 

 

 

 

  • 外劳宫,

经外穴名。出自《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在手背侧,第2、3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主治落枕,五谷不消,腹痛泄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小儿脐风,手背红肿发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外劳宫穴怎么找

取穴方法:患者伏掌取穴,外劳宫穴在手背侧,第二、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

 生理解剖穴位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第二掌骨间背侧肌和第二骨间掌侧肌。分布有桡神经浅支。

作用理气和中,通经活络,祛风止痛

治疗手背红肿,手指麻木,落枕,五指不能屈伸,小儿消化不良,颈椎综合征。落枕,颈椎病,牙痛,五谷不消,腹痛泄泻,小儿脐风,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手背红肿疼痛等。

异名:落枕穴,项强。

主治:落枕,颈椎病,牙痛,五谷不消,腹痛泄泻,小儿脐风,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手背红肿疼痛,等。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艾炷灸5-10壮; 或艾条灸10-15分钟。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外劳宫,在指下,正对掌心是穴。治粪白不变,五谷不消,肚腹泄泻。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外劳宫,奇穴,手背中央。针二至三分,灸三壮。主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伸屈,小儿脐风,亦治手背红肿发痛。

 

 

 

 

八邪,【标准定位】在手指背侧,微握拳,第一~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1]处,左右共8个穴位。

功用,祛风通络,清热解毒。

病因名,风、寒、暑、湿、饥、饱、劳。

《奇效良方》从桡侧向尺侧方向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主治烦热,目痛,头痛,项强,咽痛,牙痛,手指麻木,毒蛇咬伤,手臂红肿等。

【标准定位】在手指背侧,微握拳,第一~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1]处,左右共8个穴位。

【功用】祛风通络,清热解毒。【主治病症】1、手指关节疾病,手指麻木。 2、头痛,咽痛。【刺灸法】向上斜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病因名】指风、寒、暑、湿、饥、饱、劳、逸。

 

 

 

 

 

 

 

 

35、四缝,

四缝穴是经外奇穴,位于第2-第5指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其具有治疗小儿疳积、百日咳、调节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等功效。

笔者发现四缝穴除了治疗小儿疳积、百日咳外,其治疗范围在逐渐扩大。如胃脘痛、腹痛、腹胀、咽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呃逆、中暑、发热、感冒哮喘、小儿惊风等症均有奇效。还有人发现可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疖肿痛风、月经不调等症。取穴及操作疗法(1)取穴:第2、3、4、5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点取之。(2)消毒:穴位用安尔碘,针具高压消毒。(3)针具:三棱针或25 mm毫针或5、6号注射针头。(4)操作:为缓解疼痛,在穴位上下用绳捆紧,用安尔碘消毒后,押手扶住手指,刺手快速点刺。点刺深浅根据年龄、体质决定,刺后用双手挤出少许血液或淋巴液即可。如遇高热者可多挤出些血液直至血液变红为止。一般1周2次,重者可每日1~2次。治疗5~7次为一疗程。

选用四缝穴,屡用屡验,疗效显著,且操作简单,值得推广。针刺时发现,单用中央一处,疗效不如用三处明显。笔者发现四缝穴确有健脾行气、活血消瘀止痛、调节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等功效。值得注意的是:消毒一定要严密,如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患者禁刺四缝穴。

 

 

36、十宣,十宣穴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  清热开窍醒神。

主治病症

1、用于急救:热病,癫痫,小儿惊风,失眠,昏厥昏迷、休克、中暑、癔病、惊厥等。

2、用于各种热证:急性咽喉炎、急性胃肠炎、高血压、手指麻木

刺法: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灸法:可灸,艾柱灸5-10分钟。

按摩十宣穴,最方便的方式是用拇指的指甲用力反复重掐,以有酸痛感为主,刺激总时间每次以不超过5分钟为宜。也可选用牙签等物品,以适当的力量进行按 压,时间约3~5分钟,视个人感觉可稍加长时间。另外也可用”十宣”从额头开始往后脑方向作点扣动作,既刺激十宣,又可提神醒脑,是治疗脑神经衰弱头痛、 抑郁症、失眠等的常用方法。

针刺治疗手麻木

手指麻木,多为中风之兆,亦有血虚与外邪阻滞经气发而麻者。属中风之兆者,多从无名指或食指先麻,次渐累及其余三指。血虚发麻,伴随着血虚证。外邪所致,多有痛与麻并见。

针刺十宣,对各种手指麻木,均有良效。刺前,医者用手将患肢从肘部捋至指尖数次,令其指尖充血,然后用毫针点刺出血。一般针几次即见效。不见效者,配合十二井穴。麻木消失后,再灸风市数日,以防中风。

血虚手指麻木者,取所属经络的俞募穴刺之。

外邪所犯者,”以痛为俞”,配取瘀络出血。即痛处的旁边有明显的静脉突出,放血出之即效。

针刺治疗小儿惊厥

治疗方法:

患儿取惊厥时的任何姿态,医者左手握住患儿左(右)手,捏紧拇指指尖,展露十宣穴之一,即指尖端,距指甲0.1寸处,右手用安尔碘棉签或75%酒精棉球消毒后,取15mm毫针或1ml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点刺十宣穴出血,再以消毒干棉签或棉球压迫止血后完成。

从拇指十宣穴开始,依次点刺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十宣穴,惊厥控制后立即停止。

惊厥是一组儿科常见的急性证候,临床上以抽搐痉挛或伴神志昏迷为特征。任何季节都可发生,很多疾病都可伴随,以高热惊厥最为常见。惊厥一般以1~5岁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7岁以上逐渐减少,主要是由于婴幼儿大脑皮质功能发育尚未完善,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血-脑屏障功能较差,以及水、电解质代谢不稳定等缘故。

惊厥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有感染性疾病如颅内感染的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寄生虫病等,颅外感染的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破伤风等;也有非感染性疾病如颅内疾病的癫痫、婴儿痉挛、肿瘤、颅脑损伤、脑积水等,颅外疾病的代谢性疾病、中毒性疾病、心源性疾病、肾源性疾病、遗传代谢缺陷病等。

但是,任何原因引起的惊厥,必须立即控制,即使惊厥是轻微、局部抽动,也应及时控制发作,否则脑细胞的异常放电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引起脑损伤。

惊厥属急症,病情急,若不能及时控制,会造成终身遗憾。药物控制惊厥也有很好疗效,但不良反应多,如嗜睡、便秘、共济失调、尿闭、皮疹、恶心、粒细胞减少、眼球震颤等。十宣是人体四肢部的奇穴之一,虽不属于十四经腧穴,但与经络有密切关系,对疾病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有”经外奇穴“之称。

十宣穴位于手的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针灸学》曰:”主治昏迷、癫痫、癔病、高热小儿惊厥“。采用针刺十宣治疗小儿惊厥,取得满意效果,该疗法取材容易,操作简便,疗效快捷,无不良反应,经济实惠,有的一针见效,是祖国医学治疗惊厥的神奇疗法,值得推广应用。

 

 

 

 

 

 

 

推荐文章